張亞麗 繪
【苦功夫下在開學前】
度過“焦慮期”要關注幼兒需求
又是一年“入園季”,如何幫助幼兒度過這個焦慮期,再次成為家長、幼兒園關注的焦點。在課程游戲化推廣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幼兒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關注兒童立場,滿足幼兒需求。因此,解決幼兒入園的問題,應該從此著手。在保持常規(guī)做法的同時,探尋接近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適合幼兒需求的活動,緩解幼兒焦慮情緒,順利入園。
幼兒入園,從成人的角度,是幼兒接觸社會,培養(yǎng)社會性品質(zhì)的必經(jīng)階段;站在幼兒的立場看,是即將離開熟悉溫馨的家,走進另一個“新家”,存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挑戰(zhàn)。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安全、情感和歸屬是首要,其次是社交和自我實現(xiàn)。
動員家長先“斷奶”
當我們把全部精力傾注在幼兒身上時,往往會忽略事情發(fā)生給自身帶來的情感沖擊以及未知的情緒表現(xiàn)。總結(jié)歷年入學季中的種種現(xiàn)象,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入園之后的哭鬧,會給家長帶來不安,踱步、停留在班級門口,遲遲不肯離去,甚至焦慮、憤怒。多數(shù)是女性家長的不舍和“妥協(xié)”,也有小部分的男性家長。鑒于以上情況,在入學之前的動員大會,我們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剖析,讓家長深刻認識到幼兒第一次入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比自身行為,進行現(xiàn)場問答。作為社會人,接觸家庭以外的環(huán)境必須要經(jīng)歷,任何人的成長都是如此。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比如“爸爸、媽媽去單位上班,寶寶去幼兒園上班,下了班我們才能見面”。幼兒回到家,要用積極的情緒與之交流,幼兒園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你有哪些好朋友,可以讓他們來家里做客等等。一定不能用消極的情緒,比如“有沒有人欺負你”“今天有沒有哭”,更要杜絕用物質(zhì)刺激來哄孩子入園“明天不哭,給你買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的行為、情緒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入園焦慮,家長也需要“斷奶”。
走好第一步從家訪開始
面對即將進入的“新家”,教師一定要提前拜訪幼兒家庭,與幼兒有個初步的接觸。教師不僅從個人形象上進行設計,穿色彩溫和的休閑、運動服飾,還要針對每一個幼兒的情況,做一個詳細記錄。例如,心理方面,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愛好、習慣、強項等;身體方面,對什么食物過敏,能不能獨立進餐等。
幼兒對老師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學會抓住契機,與幼兒第一次親密接觸,采用一些互動的小游戲、約定小秘密等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感覺到好玩,還想見到自己。例如,在一次家訪中,我發(fā)現(xiàn)可可很喜歡恐龍,但是家里有關恐龍的書不多。于是,我就告訴他,幼兒園有關的恐龍書好多,你想看的話,就快點來幼兒園,我等著你。
隔代教育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老人接送。因此,在家訪的過程中,長輩有必要在場,聽一聽老師介紹幼兒園的生活,尤其強調(diào)一些細節(jié):幼兒衣服要寬松、舒服,容易穿脫;不要在幼兒身上佩戴裝飾,以免發(fā)生危險;準備兩套更換的衣服等。
為了深入了解幼兒在家的生活情況,我們使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手段,在微信上進行問卷調(diào)查。從幼兒喜歡的玩具類型,是否能獨立進餐、如廁,有無午睡習慣,家長對教師行為的期望等層面,進行綜合分析,以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來了解和跟蹤幼兒,調(diào)整教師行為,促進幼兒發(fā)展。
半日體驗活動開啟“新家”模式
幼兒入園的不適應,主要是對新環(huán)境的陌生,缺乏安全感,需要家長的陪同,才能克服。因此,在入園之前,我們會有半天的體驗活動。幼兒作為獨立的個體,從進入校門的那一刻,就是獨一無二的,應該受到尊重。大手牽小手走在通往教室的“花路”(花盆在兩側(cè),中間是一條路)上,踏上幼兒人生重要的旅程。
幼兒與家長一同走進“新家”,熟悉老師、活動室、盥洗室、午睡室、多功能教室等環(huán)境,在孩子玩得開心的時候,與幼兒交流,做好鋪墊。比如“這張小床是你的,真是舒服啊。”“爸爸、媽媽去上班,你就在這里做游戲,一定記得回家表演給我們看。”“這里有好多人,你一定會有好多好朋友。”
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中,我們改變以往的傳統(tǒng)模式,在時間和內(nèi)容上進行了調(diào)整。比如操節(jié)活動,延長20至30分鐘,讓家長和幼兒一起動起來,請家長輪流站在中間,一起帶動大家,還增加了握手、擁抱,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
這樣,幼兒既熟悉了環(huán)境,有了互動與交流,還充分體驗幼兒園的快樂。
“尋寶+探險”增強幼兒歸屬感
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的物品有強烈的占有欲。在“新家”的生活,猶如一次探險、尋寶。為了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釋放焦慮情緒,我們開啟了探險、尋寶的主題活動。
探險活動中,幼兒各領一張?zhí)诫U卡,探險區(qū)設一名教師或家長,探險內(nèi)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在卡片上。從進班級門開始,找自己的椅子、床、水杯、柜子(都貼有幼兒的照片)等,找到物品,得一個貼花,完成所有任務,領取一份小禮物(老師的手工作品:紙鶴、飛機、輪船等)。在幼兒不斷的循環(huán)體驗中,幼兒熟悉了自己的物品,有自己物品的陪伴,歸屬感提高。慢慢地,幼兒之間的交流多了,與老師的對話也多了。
尋寶活動中,在幼兒園大型玩具、攀巖墻、沙池、輪胎、秋千等處貼有“寶貝”(教師手工作品:即時貼剪成的各種動物、人物圖案等,背面有老師的祝福語),幼兒與教師一起去尋寶,找到“寶貝”帶回家,請家長讀給幼兒聽,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請幼兒帶到幼兒園,形成了動態(tài)的家園互動模式,這極大地緩解了幼兒的入園焦慮。
幼兒入園焦慮,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面對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時代,始終要堅守幼兒的主體地位,以幼兒需求為出發(fā)點,多方合力,幫助幼兒度過焦慮期,順利入園。(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河海幼兒園)
【慢功夫用在生活中】
給寶寶一個期待來園的理由
■張桂敏
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老師,一張張陌生的小臉,不免會使剛離開媽媽懷抱的孩子產(chǎn)生恐懼心理,甚至為入園感到焦慮。怎樣使剛?cè)雸@的孩子盡快消除焦慮和不安,使其對親人的依戀順利轉(zhuǎn)向老師和同伴,高高興興來幼兒園,從而解除家長的后顧之憂,是小班老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創(chuàng)設優(yōu)美溫馨的環(huán)境: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
優(yōu)美舒適的環(huán)境往往會使新入園的孩子心理放松,對幼兒園產(chǎn)生新鮮感,讓入園第一天的孩子們大開眼界,使他們在愉快地玩耍中暫時忘記陌生環(huán)境所帶來的緊張感。而一應俱全的玩具,則會讓幼兒愉快地置身于既好玩又有利于幼兒智力發(fā)展的玩具海洋中,暫時忘卻與父母分離的恐懼和不安。此外,老師們一個親切的微笑,一次溫柔的愛撫,為孩子們精心準備的寫有孩子名字的笑臉卡片,讓幼兒在入園的第一天就喜歡上這個新奇而美麗的童話世界。漸漸地,他們就會因喜歡幼兒園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喜歡幼兒園各種各樣的玩具,繼而喜歡上幼兒園。
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喜歡上老師
隨著幼兒對幼兒園環(huán)境的熟悉,環(huán)境和玩具對幼兒的吸引力越來越小。他們慢慢地失去了興趣,開始產(chǎn)生厭倦情緒,有的不愿來幼兒園。趕在幼兒倦怠期前,老師必須在入園的那一刻起,就要通過人格魅力和組織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對老師產(chǎn)生依賴感。
此外,有經(jīng)驗的老師都知道,新入園的孩子不能閑下來,一沒事干,就會哭鬧。而且,新入園的孩子對幼兒園的生活常規(guī)一無所知,我們采取了游戲的方法,一方面讓孩子動起來,另一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常規(guī)習慣,讓孩子們盡快熟悉幼兒園的生活。
通過游戲“我喜歡的標志”,讓幼兒把喜歡的標志貼到自己的毛巾架、杯架和小床上,從而和自己的小毛巾、小杯子和小床交上朋友。我們用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偶形象小咕咚鼓勵孩子喝水,孩子們在“咕咚咕咚”聲中不知不覺間就把水喝光了。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孩子們把自己的杯子輕輕放回了原處。
在進餐時,我們向幼兒講述《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孩子們邊聽故事邊小心翼翼地進餐,害怕飯粒掉在身上、地上和桌子上,培養(yǎng)了孩子珍惜糧食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不挑食的良好習慣。
為了讓孩子們安靜有序地如廁,我們讓孩子們一個跟一個排成一隊,模仿小動物的樣子,聽著歌曲走路。時間久了,孩子們聽到不同的曲子,便知道該做什么了。
我們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兒歌,優(yōu)美歡快的音樂和孩子們喜歡的游戲,不僅使孩子們感到幼兒園生活的豐富多彩,而且養(yǎng)成了良好的常規(guī)習慣。
介紹幼兒認識新朋友:讓幼兒喜歡上同伴
我們針對剛?cè)雸@孩子的實際情況,在新穎有趣的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們認識同伴,熟悉同伴,盡快把對家長的依戀轉(zhuǎn)向同伴。
孩子們非常喜歡和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耍,為了讓孩子們結(jié)交更多大朋友,我們有意把年齡稍大、自理能力稍強的幼兒和年齡小、膽子小的孩子安排在一起,讓能力強的孩子帶他們一起如廁,一起接水,一起游戲。漸漸地,他們喜歡上了這些“大哥哥”“大姐姐”。為了進一步增進幼兒間的感情,我們還經(jīng)常在區(qū)角中玩“打電話”的游戲,讓幼兒互相叫出同伴的名字。“找朋友”的游戲,更是讓孩子們在拉拉手、抱一抱、問聲好中,增進了情感,感受到了一起游戲的快樂。“玩具大家玩”“過家家”“鞋子碰一碰”“小巧手”讓孩子們在與同伴的游戲中學會了交往,學會了互相幫助,體會到了合作、分享的樂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對親人的依戀轉(zhuǎn)向了同伴。
多種渠道的家園溝通:消除家長疑慮
一般來講,孩子在家時的一切事務全由家長包辦,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可謂是孩子的“全職保姆”。孩子一入園,他們仿佛丟了工作,心里空落落的,一閑下來,就會擔心。有的家長在家坐立不安,有的干脆跑到幼兒園里偷偷觀看,有的一遍遍給老師打電話,還有的擔心孩子不會用杯子喝水,特意送來奶瓶,甚至有的家長,孩子在屋里哭,他們在外面抹眼淚。
面對家長的種種憂慮,我們在盡力照顧好每個孩子的同時,采取園訊通、幼兒園網(wǎng)站、班級博客等多種渠道,讓家長了解我們的工作,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xiàn)。我們還通過《家園牽手》手冊、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渠道,及時了解家長關心的一些問題,并及時給予反饋、指導,讓家長了解配合、支持我們的工作,家園攜手,共同幫孩子平安度過入園焦慮期,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讓一棵棵沐浴著和煦陽光的幼苗,健康茁壯地成長。(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實驗幼兒園)
【真功夫使在父母身上】
從哭著不去到吵著要來
■Yogi(澳大利亞墨爾本)
這周周二,兒子不用去幼兒園(澳大利亞的幼兒園不是一周五天都去,由于考慮到政府給孩子一周的幼兒園補助,絕大部分家長會選擇一周去兩天,這樣在經(jīng)濟上最劃算)。然而小家伙吵著:我要去幼兒園!
作為一個經(jīng)歷了兩個孩子去幼兒園“痛苦”過程的媽媽,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經(jīng)驗,希望能幫更多的新手爸媽。
我個人覺得在小朋友去幼兒園之前,父母就應該做好一些準備工作。預防勝過治療,準備功課做足了,對小朋友的分離焦慮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爸爸媽媽要學會接納
在我開始分享方法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先說一說父母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就是,我們先要學會接納,接納孩子各種不同情緒的表達。先把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有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對我來說,內(nèi)心接受小朋友去幼兒園是一個必經(jīng)過程,很正常的過程,是普遍現(xiàn)象。無論小朋友當下的情緒是多么沮喪、悲傷,我都告訴自己,要接受!小朋友的分離焦慮,是在說明他正在調(diào)整自己曾經(jīng)的生活方式與幼兒園的生活方式進行銜接,在建立一種新的認知和新的能力。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要對孩子有信心,并且做好功課。
與老師有效溝通
老師會用自己的經(jīng)驗用普遍有效的方法來對待小朋友的壞情緒,父母可以與老師溝通,告訴老師小朋友平日里一些習慣。比如:喜歡看書還是喜歡玩拼圖,喜歡畫畫還是喜歡玩過家家。和老師多溝通小朋友的一些生活習慣,促成雙方面彼此熟悉,于孩子還是于老師,都是很好的適應。
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想大部分父母會同意,對小朋友來說,在幼兒園最脆弱的時候就是吃飯和睡覺,因為自己不能吃,或者吃得太慢,尤其是睡覺需要熟悉的人來陪伴的時候,所有悲傷的情緒就會一觸即發(fā)。所以,已經(jīng)準備好讓孩子去幼兒園,就提前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睡覺。
作息時間的調(diào)整
女兒剛剛開始去幼兒園的時候,我也沒有做太多功課。晚睡晚起,沒有睡夠的女兒到幼兒園反抗情緒很明顯。然后到幼兒園吃了午飯,午睡時間她又亢奮睡不著。這些問題,我在兒子入園的時候就注意了,早睡早起,作息習慣和幼兒園接軌,小朋友的適應過程自然也就會輕松不少。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提前帶小朋友參觀一下即將要去的幼兒園,拍下照片,回家時不時一起看看,了解幼兒園哪里是廁所,哪里是圖書角,哪里可以玩什么玩具。再準備一些關于幼兒園的繪本和小朋友一起看。盡量幫助小朋友認識幼兒園,了解幼兒園,并且明白小朋友都會去幼兒園的。讓小朋友提前建立熟悉的感覺,真的去幼兒園的時候這種熟悉感就會轉(zhuǎn)化成安全感幫助小朋友適應新環(huán)境。平時應該盡量多給孩子一些和同齡人相處的機會,而不能僅僅是和成人相處。與同齡人的相處,讓小朋友學會怎么表達自己,怎么和別人分享,成為一個合群的人。學會相處規(guī)則,體驗同伴樂趣的孩子更容易找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
足夠的陪伴,足夠的安全感
美國動物心理學家哈洛設計的母猴試驗:把小猴子和一只毛絨玩具猴媽媽關在一起,小猴子依偎毛絨玩具猴媽媽以后,還會去周邊撿玩具玩耍;而把小猴子和一只鐵絲籠罩起的玩具猴媽媽關在一起后,小猴子始終沒有走出去撿玩具。試驗告訴我們:沒有足夠的安全依戀就沒有獨立探索的欲望產(chǎn)生。擁有足夠的陪伴和足夠依戀的孩子才喜歡獨立探索。
對于孩子的撫養(yǎng),同樣是這樣的道理,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才會有信心、有能力去探索、去認知社會。面對小朋友出現(xiàn)不安的情緒,父母如何應對?女兒和兒子剛剛?cè)ビ變簣@的時候,每次回家都會反復嘮叨,“我不要去幼兒園了,我不要去幼兒園”。這時候父母只需要認真傾聽,不批評,不反駁,也不用講太多大道理。我會把我小時候上幼兒園哭鼻子的事情說給他們聽,兩個人破涕為笑。然后我再抱著他們說,“媽媽知道你也在經(jīng)歷和媽媽一樣的事情,沒事的,都會過去”。用自己的正面情緒為小朋友解壓,告訴小朋友,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我們只是早上一起出門上班上學,晚上就可以一起回家吃飯做游戲。重復你堅定的愛的語言,并且傳達一種信息:必須去,一定會回,爸爸媽媽的愛永遠都在。
小常識
什么是分離焦慮
嬰幼兒與某個人產(chǎn)生親密的情感后,與之分離時,產(chǎn)生的焦慮、不安、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的情緒狀態(tài)稱之為分離焦慮。
幼兒焦慮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什么?
約翰·鮑爾比(Jonh 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xù)續(xù),吵鬧的動作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熟悉的人又會出現(xiàn)悲傷的表情。■郝衛(wèi)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