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免费观成人影院,日韩亚洲欧美综合,中文字幕av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科學 > 科學探索

全球氣候變暖,今冬為啥那么冷

2019-01-03 07:55:44

來源: 經濟日報

  新年伊始氣溫回升,大家這才從刺骨的寒冷里緩過神來。入冬以來,僅2018年12月,中央氣象臺就兩次發(fā)布寒潮預警——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降溫顯著,南方多地大雪紛飛,氣溫頻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歷史極值……有人質疑,不是全球變暖了嗎,怎么還這么多寒潮?

  如今,全球變暖已成為全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2017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偏高0.46℃,高出工業(yè)化前水平約1.1℃,成為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非厄爾尼諾年份。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fā)布公報稱,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xù),將創(chuàng)下有記錄以來第四高位。公報還稱,有記錄以來20個最熱年份都出現(xiàn)在過去22年,其中最近4年占據了排行榜前四位。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高級工程師王遵婭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近幾十年表現(xiàn)出顯著增暖趨勢——2018年發(fā)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顯示,1901年至2017年間,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21℃,且監(jiān)測表明,近20年是20世紀以來最暖的時期。其中,中國各區(qū)域的年平均氣溫都呈上升趨勢,北方增暖幅度大于南方,冬季增暖幅度大于其他季節(jié)。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jié),那么寒潮也最常出現(xiàn)在冬季嗎?依據中國氣象局《冷空氣過程監(jiān)測業(yè)務規(guī)定》(試行),對歷史上強冷空氣和寒潮過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強冷空氣過程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發(fā)生最為頻繁,平均每年發(fā)生4.2次,其次為秋季;寒潮過程則出現(xiàn)在秋季(9月至11月)的頻率最高,年均發(fā)生1.87次,冬季次之,其中11月出現(xiàn)寒潮頻率最高,平均每年出現(xiàn)0.9次。

  那么,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寒潮是變多還是變少了?據1961年至2015年中國年區(qū)域性寒潮及強冷空氣過程頻次變化統(tǒng)計,年寒潮過程頻次呈明顯減少趨勢,減少速率為每10年0.4次。同時,年強冷空氣頻次也呈微弱減少趨勢。王遵婭說,這種變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影響。

  明明數據顯示寒潮減少了,為何冬天還是那么冷?近年來,全球也頻發(fā)多個極端寒冷事件案例。例如,2008年,我國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就與頻繁而強烈的冷空氣活動有關;2009年初,低溫、暴風雪席卷北美和歐洲大部,多地出現(xiàn)嚴寒天氣;2012年1月,歐洲多國出現(xiàn)嚴寒暴雪,僅波蘭就凍死30余人;2015年11月21日至27日,中國北方地區(qū)出現(xiàn)大范圍降溫天氣,河北保定、山東濟南等113個監(jiān)測站的最低氣溫跌破1961年以來11月最低氣溫記錄……

  這些極端寒冷事件的發(fā)生似乎跟寒潮變少有些許沖突。對此,王遵婭解釋說,寒潮的減少并不表示它就不發(fā)生了,只要寒潮到來,就會帶來劇烈降溫,并伴隨出現(xiàn)低溫、大風、雨雪等天氣,嚴重時,還會對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和損害。

  值得關注的是,寒潮強度和頻次的變化會受到全球氣候背景,以及不同時空尺度環(huán)流和外強迫因子的影響。有專家認為,全球變暖背景下,不同地區(qū)的增暖不均勻,北極地區(qū)的增暖幅度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qū)都要大,這使得低緯和高緯之間的溫度梯度變小,并進一步促使歐亞中高緯度地區(qū)的環(huán)流經向度增大,從而使冷空氣更容易向中緯度區(qū)域爆發(fā)。

  也有學者表示,全球變暖促使北極海冰加速融化,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huán)。如此一來,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tǒng)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qū)南下進發(fā),導致氣溫驟降。

  遇有持續(xù)低溫冷凍天氣時,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質疑總是此起彼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表示,全球變暖是一種平均趨勢,如果僅從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看,今后全球變暖的速度將會呈加劇可能,但仍存在不確定因素。而除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努力外,尚難確定海洋等產生的升溫或降溫作用到底有多大,即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減弱或抵消人類活動因素。

  其實,全球變暖與寒潮頻次和強度變化的關系很復雜。目前,科學界已經認識到:未來20至30年間,對這種相對短尺度氣候變化預測的重要性,要明確回答全球氣候近期變化的詳細和可信的演變軌跡,仍需數年之后。

  • 相關閱讀
  • 種地、造林咋影響全球碳循環(huán)?科研人員揭示其中奧秘

      新華社武漢1月5日電(記者譚元斌)由微生物驅動的有機碳分解對全球碳循環(huán)具有重要影響。到底種地、造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響全球碳循環(huán)?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科研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其中奧秘。...

    時間:01-05
  • 高分五號衛(wèi)星大氣環(huán)境觀測載荷通過在軌測試評審

      新華社合肥1月4日電(記者徐海濤)傳統(tǒng)的空氣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測以近地分布的觀測點為主,難以反映區(qū)域全貌,而衛(wèi)星觀測技術此前一直被國外壟斷。近日,由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制、搭載在高分五號衛(wèi)星上...

    時間:01-05
  • 俄航天集團與歐航局負責人分別祝賀嫦娥四號成功落月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在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后,俄羅斯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分別表示祝賀,積極評價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俄航天集團網站3日全...

    時間:01-05
  • 嫦娥四號部分有效載荷開機工作

      圖為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玉兔二號在A點影像圖。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分離后按計劃開展了相關工作。截至1月4日17時,著陸器上低頻射電頻譜儀的三根5米天線展開到...

    時間:01-05
  • “讓我們更加了解月球”

      ■月球背面是人類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研究過的月球區(qū)域。中國用事實說話,證實了在航天領域的技術能力。   ■嫦娥四號著陸月背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1月...

    時間:01-05
  • “嫦娥四號”書寫人類太空探索新篇章

      “嫦娥四號”成為人類第一個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中國與前蘇聯(lián)、美國有了并列第一的榮譽。“嫦娥四號”的探索將拓寬人類的視野和想象,我們在仰望星空和認知月球之后,必須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探明方向和路徑,...

    時間:01-04
  • 蘋果多年來首次降低營收預期 大中華區(qū)“背鍋”

      庫克用一封致投資者的信開啟了蘋果公司的2019年。這封信中,其正式調低2019年第一財季的營收,從之前預期的890億-930億美元,降低到了840億美元。受此影響,蘋果盤后交易一度大跌約8%。   或受此影響,蘋...

    時間:01-04
  • 軟件業(yè)將加速賦能制造業(yè)

      2019年,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將成為發(fā)展新動能。隨著我國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也為軟件產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加速滲透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軟件...

    時間:01-04
  • G60科創(chuàng)走廊 一體化樣板間

      G60科創(chuàng)走廊交通樞紐。   滬昆高速公路在公路網編號為G60,始于上海松江區(qū),途經浙江,止于云南昆明。自2005年左右嘉興提出G60科創(chuàng)走廊概念后,沿線多地在科創(chuàng)領域迎來了喜人變化。2018年6月,來自蘇浙皖...

    時間:01-04
  • 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寶

      嫦娥四號搭載了各式各樣、功能各異的有效載荷,將為人類科學研究和空間探測發(fā)揮重要作用。嫦娥四號任務有效載荷總體指揮徐欣鋒介紹,科學載荷主要分布于“兩器一星”中——著陸器、巡視器、中繼星,共分兩次...

    時間:01-04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