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宋宇晟 吳家駒)“2010年,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在很小的一間辦公室就開始創(chuàng)業(yè)。中關村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公司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心懷天下,希望做全球市場……”
14年后,當雷軍以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CEO的身份,站上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的講臺時,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不斷涌現,中國“新三樣”正走向廣闊的世界舞臺,而他創(chuàng)業(yè)起步的中關村也從曾經的“電子一條街”成為我國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面旗幟。
4月29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落下帷幕。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看得見、摸得著的創(chuàng)新成果
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創(chuàng)辦于2007年的中關村論壇,以“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永久主題,已成功舉辦14屆。
在今年的論壇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一概念已轉化為參會者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體驗。
在論壇咨詢臺,通用智能機器人能夠與參會者實時互動,還可以像真人一樣變換口型、表情和肢體動作。此外,AI數字人多場景播報、元宇宙工體數字足球、“2D-3D”實時轉換等技術給參會者帶來全新體驗。
視頻:中關村論壇咨詢臺人形機器人“小柒” 可真人一樣變換口型、表情來源:中國新聞網
今年2月推出的視頻生成模型Sora曾引發(fā)廣泛關注。這款模型可通過文本生成長達一分鐘的視頻。僅僅兩個多月后,本次論壇期間,中國首個Sora級視頻大模型Vidu發(fā)布。報道稱,Vidu是自Sora發(fā)布之后全球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視頻大模型,性能全面對標國際頂尖水平,并在加速迭代提升中。
視頻:對標Sora 首個國產自研視頻大模型Vidu發(fā)布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論壇首日,國產新能源汽車成了會場內外的熱門話題。雷軍將小米今年3月在北京落成的汽車工廠稱為“全球最先進的汽車工廠”,而他也從做“皮包工廠”的雷軍變成了如今“終于有了自己工廠”的“雷廠長”。
視頻:雷軍談“新質生產力”:做硬核科技 一定要過智能制造這一關來源:中國新聞網
首次站到產業(yè)革命的第一梯隊
從一個地名到“中國硅谷”,再到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涵緊密相連,中關村這三個字含義的變化,不僅伴隨著身處其中個體命運的轉變,更映照著時代的變遷。
“我個人認為,第四次產業(yè)革命已經發(fā)生了”,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論壇期間接受采訪時指出,這是中國第一次站在產業(yè)革命的第一梯隊。
朱光耀說,第一次、第二次產業(yè)革命,中國還處在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到了20世紀下半葉信息技術引發(fā)第三次產業(yè)革命時,中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而在當下經歷的新一輪技術變革,中國正處于世界前列。
視頻:朱光耀:第四次產業(yè)革命已經發(fā)生 中國第一次站在第一梯隊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成功“逆襲”的中國汽車為例,如今的智能網聯(lián)新能源汽車已成為集多項技術為一體的“大號終端”,是汽車產業(yè)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
360集團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周鴻祎在論壇期間接受采訪時直言,“國產車現在找到了做車的密碼”。他覺得,國產車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越來越貼近用戶對各種細節(jié)的需求。而對比國外的車,“基本上變化速度就非常慢,將來它的進化速度就慢,這一點上我覺得是國產車的優(yōu)勢”。
更多技術突破的可能
在中關村,從來不缺少對未來新技術突破的期待。
論壇期間接受采訪的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說,他相信,在引領新興產業(yè)、未來產業(yè)方面,中國能夠“做得不錯”。“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不管多難的技術,我們應該都可以突破。”
視頻:林毅夫:中國的發(fā)展不會因為別人“卡脖子”就不發(fā)展了來源:中國新聞網
事實上,諸多領域技術突破的可能,已呈現在公眾面前。
例如,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介紹,目前正在做一些關于6G關鍵技術的研究和一些原型樣機的開發(fā),明年開始開展一些6G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大約到2029年6G標準將會完成制定,2030年左右就可以實現6G的商用。
周鴻祎則認為,汽車產業(yè)也有進一步發(fā)展空間,人工智能大模型與汽車的結合會帶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今天的車還是一個機械,它并不能理解很多東西。未來,一旦車上加人工智能大模型之后,它就能做出更多的判斷。”
視頻:清華教授高小榕:未來會是多智能體社會 腦機接口設備會替代手機來源:中國新聞網
本次論壇期間展示的“北腦二號”,填補了國內高性能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空白。清華大學長聘教授高小榕預測,未來人類會進入多智能體社會,而腦機接口將成為人類與AI交流的必備手段,腦機接口設備未來甚至有可能替代手機。
面向未來,從中關村起步,越來越多的科幻場景正逐步邁向現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