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雪城大學信息學院畢業(yè)典禮。周成剛/攝
美國雪城大學信息學院畢業(yè)典禮。周成剛/攝
編者按
6月18日,兩名中國女留學生遭到多名同學扒光衣服拍照、用煙頭燙傷乳頭等虐待的案件在洛杉磯縣高等法院波莫納分院開審。據當地媒體報道,施暴者多是中小學就出國的小留學生。雖是個案,但還是引起了媒體和不少父母的警惕。
不恰當的留學會不會害了孩子,讓他們不成材而成囚?到底什么年齡出國留學好?跨越時空阻隔父母應如何助力異地讀書孩子的心理調適?在出國之前又該為他們作哪些方面的準備?一系列問題讓家長們困惑。成長版編輯請來新東方教育集團執(zhí)行總裁周成剛先生和資深媒體人馮玥,談談他們對低齡留學的態(tài)度。
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提出了共同的一點:出國不是逃避中國教育。父母不要以為自己解決不了的事,通過花錢,把孩子送到國外,由異國他鄉(xiāng)的教育機構就可以解決。留學只是人生長跑中的一環(huán),賽出好成績,同樣需要不屈的斗志和樂觀的心態(tài)。
我國的留學潮這些年不斷升溫,升溫背后的主力軍就是出國讀高中或初中的小留學生。因為是低齡,所以大家也更為關注。最近連續(xù)發(fā)生幾起海外小留學生的暴力事件,低齡留學的利弊再次成為媒體的熱點話題。那么,看上去很美的留學計劃是怎么會失控的呢?作為一名曾經的留學生和留學生家長,我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對準備留學的學生和學生家長有所幫助。
一些中國家長簡單的邏輯推理和實用主義思想導致指導孩子留學的原則發(fā)生偏差
首先是家長的認識問題。
低齡留學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容閎是中國的留學之父,耶魯畢業(yè)后回中國和清政府聯(lián)手送出去的第一批中國留學生就是12~14歲的孩子。當初決定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留學就是因為這么大可塑造性強,這和今天家長早早送孩子出去的理由是接近的。當初那批孩子出去前都要簽生死書,真的可謂一走就生死難卜。
今天自然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有些家長對送孩子出國留學的認識卻是片面的,認為孩子只要出國躲過高考獨木橋,學習問題就解決了,上大學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工作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于是,他們要么貼身陪讀,要么在國內遙控指揮孩子,套用國內管理孩子的方式和理念——物質上毫不猶豫地支持孩子,思想上卻處處盡力去左右孩子。而且,他們什么事兒永遠圍繞一個中心轉,一切為孩子未來讀商科和進投行作準備。甚至有人把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xiàn)的理想強加給孩子,還口口聲聲說他們辛苦一輩子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學習機會,接下來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而且,他們不顧孩子的個體發(fā)展差異,堅信學而優(yōu)則仕。殊不知國外判斷學生優(yōu)秀與否絕不像國內一樣用學習成績決定一切,高考一考定終身,他們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自己的興趣和選擇,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個體得到尊重和發(fā)揮。
中國家長簡單的邏輯推理和實用主義思想導致指導原則發(fā)生偏差,忽視了孩子在新環(huán)境里,面對的諸多現(xiàn)實問題,導致孩子在這樣的高壓下不知所措,動作變形,和周圍的教育理念、文化習慣和價值觀相違背,和西方培養(yǎng)良好公民和世界公民的教育宗旨相違背。
孤身到國外,他們動手能力差、參與意識淡薄,更沒有原先國內唾手可得的助力,走向邊緣
其次是孩子能力適應問題。
如果家長的指導思想有偏差,孩子自己又不具備調節(jié)能力,那么孩子就很難在家長的愿望和新環(huán)境的要求之間作出正確選擇或找到平衡。
雖然學習的本質在國內國外都是一樣的,但留學不同于一般的異地求學,環(huán)境、語言和文化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孩子需要改變自己,讓自己融入新環(huán)境,適應課堂內外的新挑戰(zhàn)。
在國內課堂,孩子習慣被動接受老師教授的所有內容,題海戰(zhàn)術,反復操練,回家后也是足不出戶,面壁苦讀,單打獨斗,拼熬夜拼早起,一切以考試結果為重。除此以外,課外活動因為各種學習壓力和競爭而逐步縮水,久而久之,孩子也習以為常,深知讀書成績是唯一的追求。
可在國外的課堂,孩子不僅僅要做題背書,還要學會主動發(fā)言積極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強調團隊合作,鼓勵自我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權威,倡導批判性思維。課堂外更是西方孩子的主戰(zhàn)場,是他們表演和發(fā)揮的舞臺、展現(xiàn)個性的機會。他們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和興趣愛好小組,花很多時間參加社團組織和公益活動,到各地參加交流項目,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制度,促進文化交流,以此來鍛煉自己的組織和管理能力,開拓自己的視野,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世界公民。
而許多中國學生在這兩方面都是短板,面對這雙重壓力,問題就出現(xiàn)了。一個常年在父母和老師的監(jiān)督和關注下學習生活的孩子,突然失去所有保護,肯定會承受比國內的同齡人更多的壓力和挑戰(zhàn)。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學生因為自己的動手能力差、獨立能力弱、參與意識淡薄,調節(jié)能力欠缺等原因,更沒有原先國內唾手可得的助力,他們很難引人注目,便逐漸脫離隊伍,越走越孤獨,越過越封閉,最后成為一個邊緣人。
如果我們和孩子不會換位思考,順勢而為,那么他(她)就無法融入主流文化,心靈失去寄托
最后,是價值觀的差異問題。
可以不夸張地說,面對家長的指導偏差,加上自己能力可能存在的短板,中國小留學生已經面臨著不少困境了,但是最大的挑戰(zhàn)卻來自不同的價值觀。
大家現(xiàn)在有一個共識,西方和東方的價值取向是有差異的。就如人們常說,在羅馬我們就要按照羅馬人的習俗做事。到國外去留學也要順應大勢和主流,在別人的土地上去理解和尊重他國的社會制度,接受他們的價值觀。早上出門,孩子大部分是坐校車,或者父母親自開車送。車上家長會主動與孩子平等交流,鼓勵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到了學校所有的孩子都面帶微笑,相互問候,走進課堂開始愉快的一天。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孩子踴躍發(fā)言,相互傾聽和挑戰(zhàn),表達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課后大家都會參加許多社團活動,去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同學間出現(xiàn)問題時,大家平等對話,相互傾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不同的意見,即使遇上極端問題,大家也習慣通過正常手段尋求學校的幫助,甚至訴諸法律,讓法庭裁決。
這些在外國人看來再尋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對許多中國孩子可能就很難理解和接受。因為他們從小在一個不同的環(huán)境里長大,耳濡目染的是不同的行為觀點,自然也就形成不同的價值觀。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中從來就是權威,倒過來孩子遇上問題多半也是靠家長解決,從學區(qū)房到學文科理科到未來專業(yè)甚至擇校選校基本都是父母做主。特別是很多留學生來自中國的富裕家庭,條件特別好。早飯是阿姨準備,上學有司機送,家長如果在車上,就免不了指指點點動輒訓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選擇沉默,或者陽奉陰違。
確實,在國內,西方式的學生提問,可能被認為是對老師尊嚴的褻瀆和挑釁。許多課外活動形同虛設,因為在家長看來這些活動往往耗時耗精力,得不償失。很多教育實際上在圍著家長轉,圍著家長的需求轉,學生在各種選擇中只是從屬的,或者只能被動接受長輩的安排。
而一旦面對價值觀的差異,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不會換位思考,順勢而為,那孩子就無法融入當地主流文化,孩子的心靈也因此失去寄托,心理也會逐步發(fā)生變化,于是孩子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就會采取極端行為,報復社會,最終走向犯罪。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家長是留學決策的參與者,但孩子是留學的主體。家長在這個決策過程中需要看到中外教育制度和價值觀的不同,而孩子更需要順應新的環(huán)境,在新環(huán)境里去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開闊眼界,融入社會。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人們常說,21世紀最緊缺的是人才,我想說,21世界最需要的是跨文化、跨語言、跨地區(qū)和跨專業(yè)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才是世界的希望和未來!成為這樣的精英才是我們留學的真正目標。
(作者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執(zhí)行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