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免费观成人影院,日韩亚洲欧美综合,中文字幕av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健康 > 家庭醫(yī)生

網傳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 專家駁斥稱不科學

網傳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 專家駁斥稱不科學

2014-04-17 09:48:00

來源:人民日報

    一段時間以來,網絡流傳一則“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的文章,不少健康網站還進行了轉載,引起一些人的擔憂。其中一些觀點讓人驚訝,比如“一碗白米飯就是一碗糖”“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等等。這些說法是否靠譜?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疑問一:白米飯是垃圾食品?

    【回應】白米飯?zhí)峁┤梭w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另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ǎng)物質

    “把白米飯視為垃圾食品未免太聳人聽聞了。”大連市中心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王興國介紹,白米飯含有約8%蛋白質(按大米重量計算),每天吃6兩(300克)大米(符合膳食指南推薦量)可以獲得24克蛋白質,大約是普通成年人每日蛋白質推薦量的1/3。雖然米飯中蛋白質質量的確不如魚肉蛋奶,但大米蛋白質與其他來源的蛋白質混合食用后,可以提高整體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另外,白米飯(精制谷物)中還含有少量維生素(主要是維生素B族)、礦物質(如鉀、鈣等)、膳食纖維等,白糖則完全沒有。

    網文稱,“白米飯幾乎不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只有淀粉,只有糖”。

    “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醫(yī)學博士、在日中國人醫(yī)師協(xié)會理事長錢勇表示,“根據日本科學技術廳資源調查會編制的資料得知,大米成分中大約75%為糖(淀粉),余下的25%包含有蛋白質、脂類、維生素B1、B2、鈣、鐵、鋅和食物纖維。”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營養(yǎng)科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曾凱宏指出,大米中含的糖是多糖,是淀粉,是人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每種食物都有營養(yǎng)價值,只是營養(yǎng)素含量不同而已。

    網文稱,“美國《活得夠長活得更幸福》的作者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他所推出的食物金字塔中,將五谷類完全去除,代以更多的豐富的蔬菜!”

    錢勇指出,主食是不同人種不同民族根據各自環(huán)境、氣候條件、生產能力作出的歷史選擇,而亞洲人自古以來就選擇大米作為主食。由于人的大腦唯一的能源是由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的葡萄糖,因此每個人每天都必須進食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光補充蛋白質或脂肪類食物無法提供大腦所需能量, 也無法維持人腦的各項機能。

    王興國表示,“五谷類完全去除”不是主流觀點,更不是可以推廣的指南。倒是有很多保健品直銷企業(yè)在推這種“低碳減肥法”。

    “確實有雷·庫茲韋爾主張的‘修改食物金字塔’一說。”錢勇稱,“雷·庫茲韋爾開有一家出售保健食品的公司(公司網址:.rayandterry)。作者造的聲勢很大,很可能是商業(yè)炒作。”

    疑問二:白米飯吃成糖尿病?

    【回應】糖尿病是遺傳和外部環(huán)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外因來看,大家吃得好了,運動少了

    對于一些網文將糖尿病的原因歸咎于白米飯的觀點,專家們也并不認同。

    “糖尿病發(fā)病的原因,是遺傳和外部環(huán)境兩個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內科內分泌主任醫(yī)師李秀鈞介紹,糖尿病患病率,美國是11.3%,全世界平均水平是8.3%。2010年,由國家疾病控制中心、中華內分泌學會等多個組織在全國抽樣9萬多人進行調查發(fā)現,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是11.6%。我國糖尿病短時間發(fā)展非常快,主要是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包括生活方式改變了,吃得好了,運動少了,等等。

    多位專家表示,糖尿病是綜合原因形成的,吃白米飯不會吃成糖尿病,但糖尿病人的確應注意少吃精制谷物。對于已經患糖尿病的患者來說,由于白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消化吸收后升高血糖的反應很快(糖指數高達87),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應該少吃白米飯(精制谷物),代之以粗糧(雜糧、雜豆、全谷)。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同時提醒:不甜的白饅頭和白面包,也都屬于血糖反應超高的食品,糖尿病人應注意攝入量。

    曾凱宏認為,除了控制飲食,在運動方面建議選擇有氧運動來降低血糖。

    網文還稱,中國人白米飯吃多了。“人體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50克,體力勞動者也只需要100克(二兩)。可是中國人,連小孩子,都是動不動一餐就吃半斤(250克)米飯。”

    “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每個人情況不同,需要的能量不同,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量也會不一樣。”曾凱宏指出。

    王興國介紹說,每天50—100克的碳水化合物是最低需要,而不是正常生活的需要量。日常生活,特別是體力勞動或者運動,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每天二三百克是大多數指南推薦的。

    “不同年齡、不同生活強度需要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數量不同。”錢勇稱,老年人因為新陳代謝降低,日常活動減少,的確可以適當減少白米飯攝取量。

    疑問三:主食怎樣吃更健康?

    【回應】總量合理,粗細搭配,制作混合主食

    對于主食應該怎么吃的問題,專家們認為,多吃雜糧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白大米營養(yǎng)價值不如雜糧飯或糙米。”王興國表示,糙米(去掉外殼,保留內皮和靠近皮的部分)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E、膳食纖維和多酚類植物化學物,對慢性病和抗癌有益。從這個意義上說,白米飯的確是“去其精華”。

    范志紅表示,按營養(yǎng)價值來算,提供同樣熱量,雜糧粥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是米飯的3倍以上。另外,雜糧粥的消化速度比白米粥慢,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慢,其中所含的能量釋放相對緩慢,不容易發(fā)生餐后血糖難以控制的問題。

    要降低血糖反應,主食應當怎么吃呢?

    王興國建議:“總量合理(以不肥胖為準);粗細搭配;粗細參半或以粗為主。”

    范志紅建議,利用多種食材,制作混合主食。比如說,富含淀粉的紅小豆、綠豆、蕓豆、豌豆和蠶豆,血糖反應都特別低。把它們和大米混合烹調,做成紅豆飯、蕓豆粥、八寶粥之類,只要豆子能占一半比例,餐后血糖反應就能大幅度降低。燕麥也以低血糖反應著稱,在大米飯里加部分燕麥片一起煮,也有延緩消化的作用。

  • 相關閱讀
  • 孩子不長個,原因可能是性早熟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淳安分院的兒科主任徐東燕醫(yī)師指出,現在,許多青少年兒童身高增長滯緩的同時,往往會出現性早熟的跡象。臨床上經常碰到這樣的孩子,來就診時骨齡片顯示骨骺線已閉合,錯過了治療期,導致終身矮小的遺憾。...

    時間:04-18
  • 手足口病進入高發(fā)期 春季犬類發(fā)情謹防狂犬病

    浙江省疾控中心發(fā)布四月份健康提醒,四月份天氣轉暖,春暖花開,萬物呈現出勃勃生機,但要注意預防麻疹、肺結核聚集性感染、手足口病、食物中毒、狂犬病和傷寒/副傷寒等疾病。3.吃熟食,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兒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時間:04-18
  • 單獨二孩催熱違規(guī)“寄血驗子” 溫州一診所醫(yī)生被批捕

    花上幾千塊錢,委托他人抽取孕婦10毫升靜脈血,冷藏之后空運到深圳,再通過中介轉運香港,由香港的醫(yī)療機構檢測寶寶性別,這就是所謂的“寄血驗子”。抽血完成后,陳某就會將血樣通過客運班車托運至深圳,由施小姐派人攜帶入境香港進行檢測化驗。...

    時間:04-18
  • 專家詳解婦科乳腺腫瘤的防與治

    4月15日至21日,是第二十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宣傳主題是“科學抗癌,關愛生命”。解開內衣面對穿衣鏡,先兩手下垂放松,仔細觀察兩側乳房,注意大小、外形、輪廓、對稱性、有無隆起腫塊、凹陷或橘皮征及乳頭有無溢液和回縮,乳暈有無皰疹。...

    時間:04-18
  • 1/3血友病患者無家族史易被忽略

    (記者/曹斯 實習生/白晨暉 通訊員/溫志勤 張燦城)昨日是“世界血友病日”,筆者從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舉行的“血友病日專題講座”上獲悉,目前大眾對血友病的知曉率還有限,不少患者仍沒得到規(guī)范治療。...

    時間:04-18
  • 治老年癡呆病別單純補雌激素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病)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阿爾茨海默病為多因素疾病,單純補充雌激素可能并不能使患者獲益,需強調雌激素的個體化治療。在嘗試雌激素替代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前,需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ApoE基因的影響。...

    時間:04-18
  • 無痛性心梗 隱形的殺手

    4月11日至13日,由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吳英愷醫(yī)學發(fā)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北京五洲國際心血管病會議在京召開。國內外大量統(tǒng)計資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發(fā)生在無痛性冠心病患者身上。...

    時間:04-18
  • 香煙能“熏”出牙周病、口腔黏膜白斑、口腔癌

    吸煙對于口腔的影響可不只是導致口臭、黃牙甚至黑牙,還會誘發(fā)以下口腔疾病甚至癌癥。口腔癌治愈后繼續(xù)吸煙者40%可發(fā)生第二原發(fā)癌,而治愈后戒煙者的癌癥發(fā)生率僅6%,非吸煙者治療后的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吸煙患者。...

    時間:04-18
  • 如何告訴癌癥患者“壞消息”?尋找不幸中的萬幸

    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走出癌癥誤區(qū)、實現早診早治”。小劉在獲知患癌時的震驚、無奈和無望之感,是每一個癌癥患者的經歷縮影。”小劉簡直有點興奮了,急迫地想知道,一個罹患結腸癌的病人在生命的關鍵時刻還被醫(yī)生發(fā)現了哪些優(yōu)勢。...

    時間:04-18
  • 五成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最終會復發(fā)

    (記者任珊珊)中老年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痛、黑便和貧血,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可能得了腸癌”。而在手術切除后的輔助治療中,服用靶向藥物能延遲復發(fā),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服用靶向藥物可使98%的患者術后1年維持無復發(fā)生存。...

    時間:04-18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