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免费观成人影院,日韩亚洲欧美综合,中文字幕av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健康 > 健康資訊

男子患抑郁癥18年:嚴重時覺得自己要被掰成兩半

男子患抑郁癥18年:嚴重時覺得自己要被掰成兩半

2016-03-28 03:26:00

來源:新京報

  凌晨兩點,零下溫度里,楊思明(化名)坐在屋頂上,那個念頭再一次閃過:跳下去,跳下去。

  被抑郁癥折磨的18年里,這個37歲的農(nóng)民“想死想了一萬次。”

  村莊西南,是高樓林立的運城空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他一次次出村、打工,又一次次犯病、回家,折騰了18年。

  長期躁郁的石浩(化名)行動遲緩,在第30幾次相親的咖啡廳里,他輕聲細氣地跟面前的女孩說:你-喝-什-么?像個樹懶。一句話就暴露了。“分開”,對方拉黑了他。

  劉穎(化名)在同學面前一直“很開朗”,她梳麻花辮,背雙肩包,笑聲歡快。

  只有夜晚她逃不過。在北京一所大學的宿舍里,實在熬不住的時候,她張開雙手哀求,抱抱我。室友嚇退了兩步,問她:你是不有病?

  患病的4年里,她休學兩次,單是進出北醫(yī)六院就超過40次。

  被抑郁癥籠罩的患者無所遁形,無論是在家庭、學校、工作單位,還是生活的村莊和社區(qū),他們用盡全身力氣想走出抑郁,但一次次突圍,往往又被打回原形。

  他們得了叫抑郁癥的病,有著和其他疾病一樣完整的生化過程,最大特點就是不能如正常人一樣生活,有自殺傾向。據(jù)公開資料,中國抑郁癥患者或抑郁傾向者達9000萬,平均15位中國人中就有一人患病或有抑郁傾向。

  “想死一萬次”

  18年,磨盡了楊思明的盼頭。

  中學時代的他,成績穩(wěn)居班里前十,楊思明想著有一天能去城里生活,不再像父輩一樣靠天吃飯。

  高二開始,沒有來由的,他變得沉默,一天說幾句話,一只手都能數(shù)得出。成績一次次下滑。

  夜深,室友鼾聲起,楊思明在上鋪憋得難受,他跳下床,跑到廁所里,一個人喘著長氣低吼。

  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沒人注意到他的痛苦,大家只覺得楊思明越來越不愛和人打交道。高三退學時,班主任捶著他的胸口說“你這小子就不好好學。”

  回到村里,楊思明的狀態(tài)仍不見好轉(zhuǎn)。

  “年紀輕輕的就在村里扛個鋤頭,能干啥,別人小瞧你。”楊思明想掙脫農(nóng)民的身份,他去運城打工,做水泥工、搬磚工。

  “到干活兒的時候沒勁兒,做不了。晚上是怎么都睡不著,快憋瘋了。”最終,他因抑郁重回村莊。

  醫(yī)學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中,掌管情緒、意志、欲望、情感的相關(guān)神經(jīng)元活動不平衡。簡單地說,健康人大腦中幫助我們產(chǎn)生愉快、積極情緒的物質(zhì),抑郁癥患者都無法得到。

  2005年楊思明在村里結(jié)婚生子,認了農(nóng)民的身份。他想把自己當成家里的頂梁柱,可因時不時看病住院,十畝地依然要靠61歲的父母種。

  抑郁嚴重的時候,楊思明覺得自己要被掰成了兩半。“那種痛苦我說不出來,絕望,就是想死。”

  無數(shù)次,他想到死,他琢磨過在屋后上吊,也常站上自家的屋頂,想跳下去,但又怕死不了反成殘疾,拖累家人。

  “我真的想死了一萬次。”可上有父母,下有兒女,楊思明說自己剩下的只有一個字——熬。

  一度,微信里和他聊天的人,都叫他“塵埃哥”,這是他給自己起的名字。“塵埃就是隨風飄,落進土里。”

  “累贅”

  父親已經(jīng)被石浩“折磨”得麻木了。

  2007年,在湖北襄樊做義務(wù)兵的石浩遭遇女友分手,之后不久,他在部隊里瘋狂打砸發(fā)泄。

  戰(zhàn)友們將他送到醫(yī)院,他被查出患有躁狂抑郁癥。

  父母從北京趕去湖北軍隊醫(yī)院照料石浩。兩周后,母親在返回家中不久,心臟病突發(fā)離世。

  時隔一月,父親再次到醫(yī)院探望石浩時,才將這一消息告訴了他。石浩趴在父親的雙腿上痛哭,直到現(xiàn)在,他都覺得是自己的病刺激到了母親。

  沒了母親,他與父親相依為命,回家后,父親托了人,將他介紹去電視臺做合同工。只是他和父親誰都沒料到,回家并不是苦澀的結(jié)束。

  一開始他挺安靜,突然的一天,因為記著還出門卡卻等不到門衛(wèi),石浩爆發(fā)了,門衛(wèi)報警,他被送到了醫(yī)院,也失去了工作。

  出院后,他又找工作,去年9月,他陪親屬去醫(yī)院看病,躁郁癥復發(fā),就在醫(yī)院里,他砸了自己的兩個手機,和趕來的警察對峙。

  這已是生活常態(tài),每隔一段時間,他病情反復,父親都要去派出所或醫(yī)院接回他。

  為了抑制躁郁癥反復發(fā)作,他服了大量藥物抑制躁狂,藥物的副作用讓他肌肉僵硬、行動遲緩、目光呆滯,因為服藥過量,他的癥狀又偏向抑郁癥。

  在物業(yè)做電工的父親不知道該怎么和他聊天,也不會探討他抑郁后的心情。

  夜晚,家里常常是一潭死水,只有電視機發(fā)出聲音。

  他覺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贅,他懷念過去,那個從北大附中一路升至中國農(nóng)大畢業(yè)的少年,那時他參加大大小小的數(shù)學競賽,獲了不少獎項。他懷念學生時期,智商是144+的時候。

  可這時,餐桌上,他提起茶壺倒水,手抖得拿不穩(wěn),水灑出了杯子。

2月20日,楊思明在自家蔬菜大棚上收草簾。2月20日,楊思明在自家蔬菜大棚上收草簾。

  “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很多家庭對待抑郁癥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2月中旬,北京安定醫(yī)院,一名主任醫(yī)師提到。

  劉穎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忙于生意,自小,她的爺爺奶奶負責照顧起居。

  “我爸在物質(zhì)上沒有少過我的,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他在哪兒,有一段時間都想不起來他長什么樣。”家庭父母角色的缺失,讓劉穎在家和在外是兩個樣子。在外她呼朋引伴,樂觀開朗,可回到家里卻變得沉默寡言,極少開口。

  這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孩,曾希望大學時代快點兒到來。

  但在她就讀的那所知名大學里,她的精神狀態(tài)每況愈下,“太壓抑了,簡直就是高三復讀班加強版。”

  繁難的課業(yè)、實驗將她的時間排得滿滿當當,回到宿舍,舍友少有交流,都在挑燈夜讀。她喘不過氣來,有時課上,她拿本心理學的書籍看,會被同學投來異樣眼光。

  她睡不著覺,有時徹夜翻看心理學的書和帖子,但都沒能給自己的痛苦找出答案,一天夜里,她請求回到宿舍的室友抱抱她,并試著問“你覺得我正常嗎?我是不是有問題?”

  這個舉動嚇壞了室友,她們覺得她“想太多、不正常”。

  她想了很多緩解情緒的法子,家境優(yōu)越的她去香港、新加坡游學,卻不見好轉(zhuǎn)。

  2012年冬天,大一第一個學期結(jié)束,劉穎強烈要求父親帶她去看醫(yī)生,經(jīng)安貞醫(yī)院檢查后,她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

  她買回了大量的安眠藥,甚至想過用圍巾勒死自己。

  劉穎的自殺行為,是重度抑郁癥典型的反應(yīng)。中華醫(yī)學會《精神醫(yī)學新進展》提供的數(shù)據(jù)表明,10%-15%的抑郁癥患者都會選擇自殺死亡。

  她的父親慌了手腳,整整四個月,以往見不到人的父親每天都會專門安排看病行程,每天都排得滿滿當當,帶著她去了北京所有有精神科的醫(yī)院。

  做心理測試,中醫(yī)號脈,做腦部針灸,甚至領(lǐng)著劉穎去河北農(nóng)村找大媽看手相、請風水師到家里測風水,將所有家具擺設(shè)全換了,重新粉刷了墻壁,托熟人請了大師在黃布上寫字,用朱砂畫符,嚴令女兒隨身攜帶。

  除此之外,她一天要吃數(shù)十粒西藥,再喝中藥。

  但劉穎的情形時好時壞,回到學校就有復發(fā)傾向。

  目前,她已休學2次,前后出入北醫(yī)六院不下40次。

  戒不掉的催眠

  在被折磨的起初5年里,楊思明一直以為,自己是神經(jīng)衰弱,伴隨著失眠、頭痛。

  他找了周邊十幾家診所看病開藥,甚至從幾十公里外的侯馬市背回大包大包的草藥。看到電視里播的廣告,他就買回健腦片每天吃。

  “對于抑郁癥,多數(shù)人的認識還非常膚淺。”北京安定醫(yī)院精神科主任醫(yī)師姜濤介紹,目前全國有超過9000萬人患抑郁癥或有抑郁傾向。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yī)院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到20%,換言之,即80%的患者被誤診或漏診,在現(xiàn)有的抑郁癥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人接受了相關(guān)藥物治療。

  直到2003年,快被熬瘋的他到北京掛了專家號,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得的病叫抑郁癥。

  曬在地上的柿子黑爛了,楊思明的母親一點點撿起,殘汁沾到了手上。

  抑郁癥、心理治療,這些詞從這輩子沒去過省城的母親口中說出,有另一番沉重。

  直至今日,說起兒子的病,母親的回憶仍是“好好的學就不上了”。關(guān)于抑郁癥,她只知道是種必須花錢去治的病,她會和鄰居家老年癡呆的病混起來說。

  楊思明的妻子這么多年也沒搞清楚丈夫的病,這個農(nóng)婦是結(jié)婚后才知道他有病。

  她只想好好過日子。村里比誰家房子蓋得高,她就借了13萬元蓋起了新房和3米高的大門。

  她想,蓋起新房,丈夫的病也許就好了。結(jié)果,房子蓋起了,楊思明的病還沒好。

  她又想,生個兒子就好了。現(xiàn)在,兒子出生快2年了,病還沒好。

  楊思明覺得一切都無從疏解,于他而言,抑郁的痛苦難以言喻,“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不會懂”。

  “我不知道這是個啥病,他說我不懂,那我就是不懂嘛。”妻子委屈得哭了。她放下手里的活,陪他四處看病。

  為了治療抑郁癥,他借了700元錢坐一天一夜的硬座到北京看病,錢僅夠回家的路費,他拿著北京開出的藥單在運城買,卻沒有買到。

  他想要去做心理咨詢,運城市里一小時500元的價格讓他只做了一次就再不延續(xù)。而同樣性質(zhì)的咨詢,北京私人專家一小時300-400元,安定醫(yī)院醫(yī)保范圍內(nèi)20分鐘只需20元。

  生活層層重擔下,楊思明一個月仍需花600-700元的藥錢,去太原看一次病,他花去了7000多元。

  他每天服用大量的氯硝西泮片(有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長期服用有依賴性),長達8年。直到2012年才被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告知不該大劑量服用,可他已經(jīng)戒不掉了。

  “你腦袋被驢踢了吧!”

  每個抑郁癥患者都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卻常常被外界的猜測打回原形。

  石浩居住的小區(qū)里,沒有人知道他得了抑郁癥,他與父親都極力回避,有時,他們會繞開鄰里之間的閑談。

  楊思明走在田間的土路上,向迎面而來的村民介紹記者時說,這是“網(wǎng)上認識的朋友”。

  村里人隱約覺著楊思明不對勁兒,發(fā)小從街上迎面而過,他的話都憋到了嘴邊,卻迸不出一句招呼。

  通往村子的路顛簸蕩塵,但村子里不少人家年入十幾萬,開著私家車。本不閉塞的村莊,對精神類疾病卻談之色變。

  楊思明所在的村子,坐落在中條山山腳下。仰賴著黃土地,舉村搞起了蔬菜大棚規(guī)模經(jīng)營。

  他最羨慕的是別人能順暢打牌,這是村里最常見的消遣方式。得病后,他明顯感覺到思維遲鈍,村里人叫他斗地主、打麻將,他不敢去。

  有時他強迫自己坐到了牌桌上,可是一手頂好的牌,被他打爛,嘴快的同村人脫口而出,“你腦袋被驢踢了吧!”

  事實上,在過去的18年里,經(jīng)歷過一次治療,楊思明都會覺得自己“好了”,但沒隔幾天,他又背著行囊從運城的工地溜回村莊。

  楊思明習慣把摩托車油加滿,加足馬力,在去運城的柏油馬路上,漫無目的地疾馳。風吹打著頭發(fā),他有一瞬覺得,所有煩惱都被帶走了。

  過年,石浩被催婚了。家里81歲的奶奶盼著孫子能趕快結(jié)婚,畢竟已經(jīng)30出頭。石浩曾花1萬多元錢,在婚戀網(wǎng)站上找對象。半年的時間,見了30多個,大多數(shù)情況是姑娘看不上他。

  3年前,他養(yǎng)了一只折耳貓,成為他最親密的陪伴。更多時候,他會一個人坐在家里,對著貓說話。一度,他一天在床上躺20個小時,即使毫無睡意,也會慢慢挨過。

  劉穎仍記得她幼年時的愿望,躺在床上,天花板湊巧砸下,然后生命結(jié)束。到現(xiàn)在,她依然希望自己死亡的方式是自殺,“命是我自己決定的,我想死于死亡本身。”

  日暮,楊思明結(jié)束了一天的農(nóng)活,坐在大棚上,抬眼看著夕陽西垂,一語不發(fā)。

  地頭里,他用手機放著他最喜歡的歌——《穩(wěn)穩(wěn)的幸福》。“我要穩(wěn)穩(wěn)的幸福,能抵擋末日的殘酷。在不安的深夜,能有個歸宿……”

  “穩(wěn)穩(wěn)的幸福太難了”,他說。

  A08-A09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佳慧 趙力 實習生楊書源

  A08-A09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A06-A09版統(tǒng)籌/劉澤寧

  • 相關(guān)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wǎng)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wǎng)站轉(zhuǎn)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quán)申明,本網(wǎng)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quán),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wǎng)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