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掌門吳朝暉談“共識”
“我與浙大有不解之緣,浙大對我有再造之恩。”今天,在浙大學習工作30余年的吳朝暉被宣布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
他說:“30年前,我在這里求學,打下了我的人生底色;20年前,我在這里任教,奠定了我的事業(yè)根基;10年前,同樣是在這里,我開始走上學校行政崗位,開啟了公共服務的人生旅程。”
1984年,中學畢業(yè)的吳朝暉,作為當年溫州中學僅有的兩名保送生之一,進入浙江大學,從此開始了他與浙大的“不解之緣”。
那一年,為了培養(yǎng)工科創(chuàng)新人才,浙大創(chuàng)辦了英才教育班——混合班(浙大竺可楨學院的前身),從重點高中保送來的吳朝暉,獲得了免試進入的機會。
至今,吳朝暉依然記得當年混合班學習的情景:數(shù)理化計算機采用清一色的英文教材;同學們自發(fā)組織多學科討論班;本科學生提前開展科研等。“這些新嘗試、新做法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典型案例、教學改革的成功試點。”吳朝暉說。
1988年,吳朝暉本科畢業(yè),他依舊留在母校,攻讀碩士、博士,其間的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被公派出國到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學習。
1993年博士畢業(yè),吳朝暉歸國回到浙大,此后再未離開過浙大。他先在浙大計算機系任教,之后,任浙江大學計算機系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計算機系副系主任、軟件與網(wǎng)絡學院副院長、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兼軟件與網(wǎng)絡學院副院長、科學技術處處長、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校長助理,浙江大學黨委常委、浙江大學副校長,2012年11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常委、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
計算機應用是吳朝暉的業(yè)務專長,他主要從事智能技術、軟件平臺技術與實時嵌入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fā)。
2005年,吳朝暉參與的科研項目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之后,其團隊研制的首個中國制造面向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平臺軟件再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去年,吳朝暉還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憑借《汽車電子嵌入式平臺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的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吳朝暉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十一五”863信息領域專家組成員、國家現(xiàn)代服務業(yè)支撐計劃專家組副組長、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以及國家萬人計劃學者。2011年,吳朝暉還榮獲何梁何利創(chuàng)新獎。
作為分管科研、財務、監(jiān)察、地方合作的常務副校長,吳朝暉承擔著大量綜合協(xié)調(diào)的工作。但在許多浙大老師眼中,吳朝暉潛心學術,為人低調(diào)。記者搜索也發(fā)現(xiàn),很少有關他的公開報道。
1966年出生的吳朝暉今年還不到50歲,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nèi)9所頂尖大學(C9聯(lián)盟)已公布任命的新校長中最年輕的一位。
在吳朝暉看來,浙江大學已成為特色鮮明、實力雄厚、世界知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作為新上任的校長,吳朝暉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他認為,當下高等教育正處在持續(xù)發(fā)展、轉型發(fā)展、變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校也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階段,并形成了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共識、路徑共識、舉措共識與方案共識。
“首先,我們要將這些共識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急需、國際前沿,以及區(qū)域和浙江省的重大需求。其次,要將這些共識轉化成更為堅定的行動,加快推進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再者,要將這些共識提升為對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新認知,重新認識、再度思考,探索大學的根本使命、教育教學的新變革,在探索中求發(fā)展。”他說。(本報記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