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9月11日《證券時報》報道,中秋佳節(jié)剛過,相比往年,現實生活中的“天價月餅”現象已經少了許多。但在元宇宙領域,天價“數字月餅”不斷涌現,這些摸不著、吃不了的“數字月餅”,價格高達上千元甚至數萬元,一些玩家搶購“數字月餅”之后又在二手平臺掛出轉賣。
“數字月餅”,聞不見吃不著,為何要花大價錢去買?在特定的圈子里,一些人炒作和搶購數字產品,有的是為了收藏,有的則是為了轉售牟利。而這一切的前提和基礎,是有新的概念被創(chuàng)造出來。
在一些了解元宇宙和數字藏品的人看來,“數字月餅”的出現并不意外。近兩年來,“萬物皆可元宇宙”甚囂塵上,有些商家注冊商標要蹭“元宇宙”,有些企業(yè)研發(fā)新產品要冠以“元宇宙”的名頭,食品、房地產等諸多領域也紛紛布局元宇宙。某種程度上,“萬物皆可數字藏品”是“萬物皆可元宇宙”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借假日節(jié)點、熱點議題等契機推出“元宇宙+”“數字藏品+”等相關虛擬產品,已成為一些企業(yè)的常見動作。
盡管如此,對普通百姓而言,此類概念和虛擬產品,仍顯遙遠。但一些人在各方炒作下,難免頭腦發(fā)熱,盲信所謂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進而被割了韭菜。公眾的一知半解,正是一些人千方百計推出新概念和產品的動力之一。
從現實情況看,一些被冠以“數字藏品”的活動和銷售行為,往往是“擊鼓傳花”的老路數。比如,推出一款數字藏品,賦予其“稀缺”“不可分割”等概念和情懷,進而自抬身價不斷炒作,最終會有接盤的人遭受重大損失。再如,炒作、轉賣等行為某種程度上讓數字藏品異化為金融工具,從而帶來金融風險。
當下,元宇宙和數字藏品的風頭正勁,其中不乏魚目混珠的行為。一方面,相關領域尚處起步階段,在資本布局和公眾陌生卻熱情的雙重因素影響下,獲得了較為寬廣的發(fā)展空間;另一方面,相關規(guī)則體系還不夠明確或未完全建立,以至于這一新鮮事物在發(fā)展初期難免“脫韁”。
事實上,元宇宙也好,數字藏品也罷,其火熱勢頭代表著先進的科技實力和充沛的市場活力。我們樂見這樣多元、新鮮的事物豐富人們的生活,也可以對其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予一定的包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放任其一切套路和忽悠。
從“數字文博藏品”到“數字月餅”,這些在本質上都是NFT格式(區(qū)塊鏈網絡里具有唯一性特點的可信數字權益憑證)的數字虛擬物品。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yè)協會、中國證券業(yè)協會在《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中提出,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
看到元宇宙和數字藏品的積極一面,同時正視其中一些不好的苗頭與可能性——這是相關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要求,也是保護百姓切身利益的要求。如何從源頭減少炒作空間和泡沫,完善運行規(guī)則和定價機制,讓數字藏品回歸收藏價值的本質,而非走上“擊鼓傳花”的老路,應成為相關方面研究的課題。數字藏品,其經濟價值究竟幾何?公眾不妨等一等、看一看。月餅,還是傳統的香;投資,還是謹慎為好。